我在山岭看着被春风染绿的漫山松树,惊讶,是有怎样担当精神的人才能让曾经的沙漠边成一望无际的绿洲。我在山岭看着被春风染绿的漫山松树,听那片林海亲亲诉说着塞罕坝精神——担当。
离家乡不远,就是塞罕坝林场。小时候常听爷爷说起林场的故事,心中装满着对那片海的向往。
在我依稀的记忆里,爷爷总是微微闭上眼,往藤椅上轻轻一靠,从他记忆深处摸索着对塞罕坝的回忆。
他说,那时的塞罕坝就不是个能住人的地方,一起风,满天黄沙飞舞,一眼望去,别说是林海,连一棵树都找不着。
“现在,现在呢?”我焦急地问爷爷。现在啊,爷爷长舒一口气,现在它变成大海啦。大海?可是那儿怎么会有水呢?
去年国庆,在河北省附近自驾游,爸妈特意绕道让我看一眼心心念念的“海”。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爷爷描述的那片土地。透澈的绿映照着湛蓝的天,笔直挺拔的松树在道路两旁默默守着,引领行人走进山林深处。我在高我近十倍的松树下盘着腿坐,缓缓翻开那装载塞罕坝历史的小册。
55年前,确实是爷爷所说那般“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55年后,也确实是如今眼前这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55年之间,是林务人的汗水浇灌出一颗颗挺拔的松树,是守护者日夜的眺望阻止了每一次可能的火灾,是三代人不懈的耕耘成就一片又一片的绿,一山又一山的希望。
陈艳贤奶奶,最老一辈的林务者之一。她曾说:“当时很多人怀疑,这种环境根本不适合造树。后来考察时,老远看着有一棵松树,独一棵在那,林业部长刘坤就说,这坝上肯定能够造林!
于是就以这一棵松树为起点,整个林场便建立起来。”朴实的语言背后,既有一份坚定的信念,更有一份担当的精神。
扛大锯,背麻绳,用着最原始的工具上山清理残废木。汗水没等淌下便结成了冰柱,一走动,就哗哗作响。
虫灾,雨凇灾,旱灾,年轮见证着人与自然一年又一年的抗争,也见证着一群又一群林务人的坚定与执着,守护与担当。
就这样,以一棵树为起点,最终变成一棵一棵,一亩一亩,一山一山,一年轮又一年轮。“树毁了我们接着栽,树死了我们还是要栽,就是要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要把这树栽起来,栽活。”
就是这样一棵一棵,一山一山的耕耘!就是要把这树栽起来,栽活!
我忽然想起自己曾经抱怨无用的植树活动,曾经看不上的一元捐赠,曾经立下名垂青史的宏志。
如今看着眼前一棵棵挺拔的松树才明白,志向不在宏伟远大,而在于实践举动;担当不在任务之重,而在于点滴之行。
一如塞罕坝的林务工作者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在荒漠中种出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松涛阵阵,林海茫芒,同鲁迅的话一起荡激于我的心灵:“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荧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车从塞罕坝缓慢地开出,我呆呆望着那渐行渐远的林海......不,它将一直在我心中,成为黑暗中的萤火,大雪中的火把,指引我,提醒我莫忘责任,勇于担当。
又一年的春风染绿了塞罕坝漫山的松树,远在南海之滨的我,在志愿者申请表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