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火车在前进,终将有人于转弯处掉落,所以大家都在拼命地向里倾斜拥挤,但机会有限,有人在火车上讥讽掉队的人群,也有人漠视车窗外努力的身影。
近日,“厌蠢症”这一热词的流行恰是此类现象的表征。经验与经验之间是有隔离的,这是一种偏见的隐形的暴力,一出生就在火车上的人不会试图去理解光脚奔跑着的人们,没有所谓的感同深受,从而只剩下对于“厌蠢”的偏见。
“厌蠢症”一词流行的本质是井底之蛙式感知力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已经习惯于“同温层”思考,有一种“身边即世界”的错觉。对于那些所谓没有常识的人,缺乏耐心,难以共情,觉得他们见识短浅、智商堪忧,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曾有窘迫自卑的时刻。与“厌蠢症”一同流行却截然相反的则是以博主小张为代表的常识科普的生活性博主,他们的走红,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因为有一颗真诚细腻的心,看到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人群。只有走出“同温层”,放下对于“蠢”的偏见,用信息连接你我,一同去填平这道“知识沟”,才能重塑自己的灵魂,构建一个充满人性生温暖的社会。
互联网上,不仅有厌蠢症患者,也有享受着大量资源却不是取的人。在此人才涌现、奋勇争失之际,有人追逐浓墨重彩,想做聚光灯下名利场中最亮眼的角儿;有人金玉其外光鲜的外表下却掩藏着内涵缺失的空虚。“绝望的文盲”恰恰被世俗尘埃侵染下的产物。演员在社会"赶鸭子上架"般的催促声里争先恐后,思想被功利主义占领制高点,行为则被庸俗成功论者贩卖成商品,娱乐公司以此来赚取巨额流量,但演员拼到最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文化储备。“薛定谔”的演技不该成为常态,破碎感也不该成为演员的代名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造诣高的背后是台下十年功;赵丽蓉小品经久不衰的背后是对台词的打磨。所有的辉煌之下都有沉潜。真正的演员成功的背后,必然不是随意的、泛滥的,而是经过长久的酝酿和积淀。
由此观之,我们立世,当力避“蠢”之流,毋使己蠢,毋厌他蠢。放下对于“蠢”的偏见,修炼自我,提升自我,沉潜蓄势,才能于众声喧嚣秉持自我,从而达到华枝春满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