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砖瓦房,黄包车的喇叭声穿梭在大街小巷。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晚饭后也能相约散步和跳广场舞因为天黑后也有路灯照亮回家的路,这是如今的老街。
但在祖父母那辈的回忆里这条街似乎不太一样,是泥泞的黄泥路,土石掺杂而建的老城墙,是头顶片片青灰瓦的老屋以及天黑后不便的出行。
楚门,一座源于1387年,明洪武年间,因倭寇扰民,明太祖朱元璋以“控海乏兵”的名义,围建而成的老城。
楚门城就位于现在的楚门老街,即便城墙的最后一截残垣断壁也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中,那一段段历史与回忆依旧会在老街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楚门老街,呈“十字形”,横平竖直的结构,合理的布局。
在老街上我们访问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已是86岁的高龄,他说如今他已搬出了老街,但像今天一样,他时常回到老街上溜达,迎面的都是老熟人。
据他而言,他记忆里楚门城以前滨海,城墙外就是海沟,那是一条现成的护城河,而那时人们进出小城的道路,主要靠樯橹出入,舟楫来往。楚门城里的居民,亦耕亦渔,但多数靠捕鱼为生。
偶然撞见祖母和几位奶奶搓着一手麻将,噼里啪啦地响儿,还聊着她们那时的老街。
那时,天还没亮祖母就抱着一盆衣服,穿过老街,到护城河边洗一家人的衣服,再拉着板车上街售卖前一天准备好的面。祖母说,倒也不是人人都这么早,只是我们卖面的,总要替那些需要早餐的工人想点,起早些让他们都能吃上一碗热乎的面。
再过会儿老街就热闹起来了,祖母的面摊也一如往常地红火起来,上班的工人们有的徒步前来,有的一手扶着老式自行车来,还有来的晚,看着排的老长的队,只能在队尾惋惜地喊一声,老板,改明儿再来买您家面。
一位奶奶带着笑意朝祖母说到:“那时就数你摊上人儿多,我们几个有时候都赶不上尝那么一口。”
那时候,日子亦苦亦甜。苦,不过生活清贫,环境艰苦;甜,即是平淡温馨,快乐简朴。
父母那辈儿,日子就好过起来了,小县城里的孩子也有学可上了,祖父祖母辛苦大半生换来了一栋不错的三层小屋和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那时,老街上有药店,茶馆,杂铺,百货,理发店,服装店,五金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搭起来的戏台子,也有豆腐脑的甜香……每到逢年过节,大家欢聚一堂,街上摩肩接踵,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到如今,老街的历史已非常丰富,街道里积攒了所有的回忆。老街上的每一间屋子,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信步而走,斑驳的阳光照进了回忆,撒在了老街里,这里的一切与过去重合,只是突然发现,老街热闹依旧,却是一种带着苍老气息的难以持久的热闹。老街上的住户都是老住户了,年轻人都搬到镇上去了,人越来越少了。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构重建中推演前进,作为商贸集镇中心的老街已经衰朽,而作为文化积蕴的老街,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保护,它的岁月将无尽绵延。